南下,一个关于寻梦的故事
2018-12-17 2916
最烧脑的“一时兴起”
对于很多同行来说,做律师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也许从高考填志愿起,甚至更早,这样的职业规划早已形成。但是在我身上,这件事多少带有些“一时兴起”的色彩。
毕业两年后一个热到发慌的午后,依旧在比方老家按部就班的行驶在上班途中。拥有一份体面的政府工作,衣食无忧,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但当时脑海里想的都是“我是个废物!”。一毕业就回老家依托父母找到工作,住家里的,吃家里的,工资发不发,发多少都无关紧要,柴米油盐也跟我无关。每天千篇一律的上班,剩下的就是坐吃等死……越想越戳火,脚下越用力,恍惚间听到一声闷响,车子撞在了单位的铁门上。至此,在门卫大叔的抱怨声中,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不能再这样下去”。然后我开始研究如何get一个可以傍身的技能,戏剧性的是,当时时至六月,我翻看了一下哪门考试正在报名。映入眼帘的就是传说中的“中华第一考”——司法考试,话不多说马上报名。
俗话说:自己做的决定,哭着也要走下去。对于喜欢挑战的性格而言,我在司法考试中拥有的绝对优势(也是仅存的优势)就是“新鲜感”了。但是令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新鲜感夹杂着改变现状的决心竟然支撑了我一直备考,直到拿到考试通过的成绩单。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为这次烧脑的“一时兴起”成功的买了单。
做律师?你还嫩!
就像游戏打怪兽升级一样,我顺利进入了下一阶段——紧锣密鼓的开始实习,选了一家当地顶级的律师事务所,我便风风火火的迈入律师行业。还记得在实习的律所第一次被人称呼“律师”时心里即兴奋又别扭的复杂感受,也忘不了第一次解答了当事人提问时飘飘然的成就感。也许这是每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都会有的阶段,我也不例外,感觉就自己离成为律师只差分毫。
可随着实习的深入,我的带教老师慢慢放手让我去尝试。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自己独立完成,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需要独立面对。没了老师在背后撑腰的我,再也意气风发不起来了。像是扛了千金重的担子,时刻感觉到无以复加的压力。那段时间经常熬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的研读案卷。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失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出错,自责,悔过,补救的阶段之后,我略带惶恐的认识到一个事实:要做律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南下,追寻心之所向
打破固有的安逸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成则美矣,败则再无退路。当初选择做律师如果是一次不计后果的尝试,那选择南下则是一次勇敢的冒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着同事参加了一个律师讲座。记得来讲课的律师是北京某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讲座内容主要是关于公司法方面的实务经验。正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一念不要紧。作为一个实习期还未满的菜鸟,我彻底被震惊了。原以为律师这行做起来大同小异,无非就是熟悉流程而已。但是他们通过讲座内容体现出来的专业化程度和钻研精神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于是我又一次陷入了惶恐……
留在老家固然稳妥,但地区发展水平限制了行业发展。如果到一线城市去,自然可以学到更多,可对从未自谋生路的我,这无疑是一次莫大的挑战。但那时的我就像初识大千世界的孩子,根本无法抛却这一切带给我的吸引力。不破不立,在经过一番并不痛苦的挣扎之后毅然决定——南下。
寻梦路上的无谓战士
记得初到上海,阴雨绵绵。看看窗外被水雾笼罩的高楼,再看看还未归置的行李,心里思绪万千,不知道迎接我的将会是怎样的生活。怀揣着些许不安和期待,我开始了在上海的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无疑是我工作以来最为忙碌的日子。随着接触到的案件日益增多,处理各类事件的机会也就变多了。从一开始的机械化工作,到后来的个性化思维模式的养成,我必须重新研读理论知识、与前辈同行交流案件思路、学会与当事人沟通、学会应对法院的司法流程。虽说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可也乐在其中,收获满满,正所谓劳累着快乐着。
信念犹在,砥砺前行
时至今日,做律师几年,经历了太多的人和事。钻研业务的同时,也看懂了人情冷暖。虽不曾铸就辉煌业绩,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了过来。回望过去,也有迷茫也有彷徨,但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律师,就等于选择了一条有苦有甜的职业道路。而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不仅是一份糊口的方式,更多的是对外界的客观审视和遇强则强砥砺前行的勇气。
也许追逐梦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是非常奢侈的事。太多的社会压力让我们不得不选择安逸的生活,不再有勇气为了梦想甘愿冒风险。可倔强的我一路走来,几次三番的抛弃一切重新开始,不为其他,只因心中有梦。曾经有很多亲人朋友对我说这是错误的决定,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可我坚持认为人生道路上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无谓的精神和对美好梦想的追逐。只有这样,当多年以后回顾来时路,才不会因为无为和错过感到惋惜。 图/文 上海诺迪律师事务所 乌云曹都律师